甘肃金昌:城乡融合探新路

发布时间:2025-05-18 07:33

  探索建立进城农民户口“双登记”制度,打造城乡社区互融共建模式;构建“五融共建”教育共同体模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村村联合”抱团、“共富车间”等为载体,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自2023年以来,甘肃省金昌市如何让村民与市民共享发展红利,往往是城乡融合面临的难点之一。为此,金昌市进行全域一体建设发展布局,着力打造城乡社区互融共建模式,在甘肃省率先开展“村居融合”改革,探索建立进城农民户口“双登记”制度,既保留农村的权益,又能共享城市的服务,让城乡要素流动更顺畅。

  在金昌市金川区广州路街道天源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挂着一块牌子:中共金川区广州路街道天源里社区宁远堡镇高崖子村联合委员会。这块牌子背后是一项创新的改革举措。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宁远堡镇高崖子村已完全纳入城市规划区。2018年,金川区成立了广州路街道天源里社区,将高崖子村区域全部纳入辖区范围。成立社区后,在同一个小区,有村和社区两套机构在管理,有村和社区两班人员在服务,落实的也是两种民生保障政策。

  为破解这个管理新课题,金川区在天源里社区开展“村居融合”改革试点:成立联合党委,推进村与社区组织机构、户籍管理、阵地建设、基层治理、公共服务“五融合”。同时,村级建制、涉农政策、村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三不变”。“村居融合”后,在办理村民民生事项时,坚持从优从惠原则,无论城市政策,还是农村政策,哪一种政策让村民受惠多,就落实哪一方政策。

  此外,随着天源里社区完全承接高崖子村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职能,村级党组织能够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村企联建、党支部领办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社会服务业等方式,使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1年的4.99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32.45万元。

  目前,金川区西坡村、马家崖村与相邻城市社区“村居融合”改革基本完成,永昌县黄家学村、鸳鸯池村2个城中村“村居融合”改革正有序开展,这项改革已使当地2.54万人受益。

  在金昌市第三小学双湾校区“同步课堂”上,金川区双湾镇的学生正在与城区孩子同上一节课。“我们两个校区日常以走教形式共享优质教师资源,孩子们有共同的老师,接受同样的教育内容,体验同样的教育过程。”金昌市第三小学副校长、双湾校区执行校长马荣业说。

  金川区教育局基础教育股负责人王毅介绍,为实现教育公平,金昌市按照阵地、队伍、体系、文化、管理融合建设思路,将城乡学校重组为“一校两区”,通过深度融合,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地理界限,既保留了乡村教育的特色,又注入了城市管理的活力。

  在农村环卫方面,金川区打造农村环卫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化”。金川区农村环卫服务项目经理王恩昕告诉在城乡融合中,金昌市不断完善基础公共设施,均衡公共服务能力,对城乡校区进行全面重组,打造教育共同体,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并整合已建成的养老服务设施及各种服务资源,横向建设完善助餐服务网络体系,纵向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效,并进行农村环卫市场化改革,让农村环境更优、教育和养老等资源更均衡,43万人从中受益。

  每天去村里的吨包袋加工“共富车间”上班,已成为永昌县红山窑镇马家坪村村民李庆秀的日常。“以前围着锅台转,农闲的时候也没啥事干。”坐在工作台前,李庆秀双手熟练地操控着缝纫机,“现在能在家门口上班,不耽误照顾家里,每个月还能有工资”。

  像这样的吨包袋加工“共富车间”,永昌县已经打造了5个。这些车间提供就业岗位200个,带动群众每年户均增收3.5万元以上。近年来,永昌县依托金昌工业企业多的优势,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全力构建企镇村三方受益联建机制,与金川集团、金泥集团、金铁集团等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供应关系,形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企业订单”的经营模式,畅通销售渠道。

  在永昌县六坝镇,当地按照“村级入股+镇级此外,永昌县充分发挥县域优势主导产业链中“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周边镇村开展农产品种植、收储、精深加工。元生奶绵羊产业园、德源辣椒农业产业园、海量陇丰蔬菜加工产业园等10个特色产业园区,在“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目前,永昌县已累计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0家、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1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9%。

  在金川区城乡交界处,一座城乡产业融合示范园正在昔日的戈壁滩上落地推进。“金川区有13万亩的蔬菜种植面积,但缺少精深加工企业。奶牛存栏3.2万头,每天能产鲜奶近500吨,都是运往外地乳制品企业。”金川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路强告诉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双轮驱动”,金昌市依托工业优势,创新开展“链主”企业带镇、龙头企业带村行动,全市212家“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实现带镇带村全覆盖,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由2023年的33.16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45.4万元,产业带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效应日益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