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在这场人工智能全球高级别会议上,文化成为重要板块,吸引众多国内外专家围绕AI在艺术、文旅、游戏等领域的应用展开激烈探讨。当数字技术深度渗透文化产业,一场关于“科技+文化”的行业变革正在上演。
在政策暖风与技术浪潮的双重驱动下,当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展现出蓬勃生机与巨大潜能,成为驱动文化繁荣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4年,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主体的16类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突破6.67万亿元,占GDP比重接近5%,增速高达12.4%。这背后是技术应用与内容创新的深度融合,文化借助数字之翼打破时空藩篱,实现了影响力与价值创造的双重跃迁。
当TikTok重新定义全球短社交体验,当然而,挑战与隐忧同样不容忽视。内容创新同质化与数字技术应用表层化成为显著瓶颈,大量产品仅满足于技术形式的简单堆砌。区域发展失衡问题也十分突出,优质资源与创新能力集中扎堆北上广深杭等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短板。此外,前沿技术如先进渲染引擎、数字基础平台仍存在短板。面向未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需要多方协同发力。
在政策支撑层面,深化要素配置,夯实发展根基。加快完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制定涵盖技术接口、内容质量、保护等关键领域的国家标准体系,促进文化要素跨域融通。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扩展现实等颠覆性技术在文化创作、保护、传播中的深度应用开发,提供长期稳定支持。探索建立科学的数据资产确权、交易与收益分配机制,营造创新发展环境。优化区域协同机制,以“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为依托,在西部地区布局数字文化算力中心与备份基地,打造“虚拟创意飞地”实现人才与资源共享。
在企业实践层面,强化科技攻关,提升创新能力。秉持长期主义,坚持内容为王,深耕具有中华美学精神与时代气象的优质IP,比如在消费者体验层面,培育理性市场,激活消费潜能。大力提升数字文化消费体验便捷度与普惠性,推广适老化、无障碍数字文化产品,鼓励博物馆、图书馆开发轻量化云游应用。培育理性健康的数字文化消费习惯,营造尊重、乐于付费的良好市场环境。倡导并加快构建健康消费生态,鼓励平台设计防沉迷机制,抵制“算法陷阱”。完善用户共创机制,支持粉丝“二创”生态在规则下的有序繁荣,使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生产的积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