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深化产学研协同,优化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对接,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一招。近年来,我国产学研融合成效显著,在联合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例如,2019年北京大学与华为共同成立“大一华为数学联合实验室”,在数学及相关基础研究领域内联合创新,为企业的原始创新驱动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复旦大学联合广州市人民政府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推动精准医学前沿尖端研究和重大成果应用转化;202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商飞共建大飞机研究院,打造大飞机前沿探索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不过,目前仍然面临人才流动不畅、主体职责不清、培养定位模糊等难题,因此要从打破人才流动限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施策。
打破地域、身份、年龄限制,处理好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员、企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关系,打破“身份壁垒”,实现人才带“岗”带“技”双向流动。鼓励高校教师赴企业兼职,支持企业的专家到校任教,让科研人员在校企间自由流动。深化人才管理改革,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在职业评价中实行多岗互认,在人才评价中突出创新、质量和实效,持续鼓励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实现产学研无缝衔接,让人才做到“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强化企业在产学研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协同高校和科研院所,构建“一体两翼”育人模式,汇聚育人合力。按照产学研融合路径,规划学科、布局专业,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集群。尊重教育、学科和产业规律,关注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动态追踪产业升级,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形成常态化人才培养优化机制。合理区分人才类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鼓励优秀人才到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研修,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高质量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