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并非“排斥先进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07-12 06:35

  
 

  对于以工代赈的讨论,断章取义或过度解读自然不可取,要科学认识和把握以工代赈政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地制宜做好政策的落地和执行,科学管理并分配好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发挥政策的“鱼渔双授”“志智双扶”作用,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新增下达1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26个省虽然对新时代新征程以工代赈政策内涵、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和管理要求进行了提升完善,但其中有关“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的要求,被一些人解读为“工业化的倒退”“对先进生产力的排斥”,似乎与市场效率优先的原则相悖。

  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对于以工代赈,我们不能简单地只从经济角度来考量,更要看到其背后深刻的民生用意。所谓以工代赈,顾名思义,就是政府在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中,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这项政策自1984年启动以来,经历了从专项扶贫到综合性帮扶的转型升级,在为低收入群体创造就业机会、开展技能培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以工代赈确实与市场经济主要追求高效率不同,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就业帮扶手段,更加侧重对就业的兜底和保障。

  有效拓宽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增收渠道,是以工代赈的初衷所在。要看到,以工代赈吸纳的人群限定为低收入群体,纳入以工代赈实施的项目也多位于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以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公路修建、河道整治等。这些工程一般投资规模较小,用工技能要求不高,但对于基础劳动力的需求较大,非常适合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务工,也不会耽误农业生产。

  从本质上看,以工代赈是政府利用“有形的手”进行二次分配的重要举措。从政策效果看,以工代赈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成效显著,不仅帮助了困难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还提升了其劳动技能,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此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但就业问题仍存在挑战和压力,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困难群体对于以工代赈有着现实需求。持续深入推进以工代赈,体现了国家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坚定决心和科学布局。当然,对于以工代赈的讨论,断章取义或过度解读自然不可取,但也提醒我们,要科学认识和把握以工代赈政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地制宜做好政策的落地和执行,科学管理并分配好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发挥政策的“鱼渔双授”“志智双扶”作用,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