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特别是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各国竞相布局创新战略。杭州“六小龙”的崛起,既源于企业自身努力,更得益于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定力与浙江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借鉴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将创新生态系统视为多元主体协同联动、要素高效循环、制度文化深度滋养的有机整体。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密集涌现。
近年来,杭州开创了“使命牵引—场景驱动—企业主导—资本赋能—政策护航”的创新范式。以DeepSeek为例,研发团队扎根北京海淀,依托首都智力资源开展技术突破;总部立足杭州推动技术转化与场景落地,形成“研发在京、转化在杭、应用在全球”的跨区域协同生态。这种开放开源模式打破空间限制,使创新要素在流动中实现价值倍增。
杭州“六小龙”的集群式突围并非政策催生的短期现象,而是多元主体在包容环境中长期互动形成的自然结果。在“六小龙”之外,杭州通过龙头企业开放赋能、细分领域“单打冠军”深度创新、小微主体配套协作,打造了梯度协同的创新型企业生态,孕育了47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建出融通创新、共生共荣的创新型产业矩阵。杭州打造创新生态的重要启示在于,创新生态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决定着创新和转化应用的效率效能。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改变单一技术突破思维,着力构建市场主导、多元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让要素支持、制度供给、文化滋养形成良性循环,持续催生更多拥有“独门绝技”、富有活力的创新主体,使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
第一,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创新三螺旋理论表明,高校、政府、产业通过资源共享与协同,能产生螺旋上升的创新溢出效应。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关键在于推动各创新主体协同发力,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
科技领军企业是驱动创新的核心引擎。例如,阿里巴巴作为全球数字平台领先企业,其强大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支撑着海量AI调用,为杭州乃至全球中小企业提供了技术溢出、人才流动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公地资源”。群核科技的云端协同设计平台服务全球,打造了空间智能的中国标准;高水平大学是前沿探索与人才培养的基石。杭州“六小龙”崛起背后是深厚的“浙大基因”。依托产业紧密合作,浙江大学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在前沿领域持续发力,并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前端知识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作为全国首批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浙大设立首个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在机器人、芯片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DeepSeek等创新企业从中受益。据不完全统计,浙大校友创办或掌舵的上市公司达313家,竺可桢学院强化班毕业生已创立128家企业,总市值超千亿元。
富有活力的民营科技企业是“创”出经济新活力、“闯”出经济新优势的关键力量。杭州民营经济发达,36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22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民营科技企业家敏锐灵活,善于捕捉市场需求并跟进科技前沿,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灵魂。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要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既要培育领军企业发挥“航母”引领作用,也要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利用“船小好调头”优势在细分领域突破。应加强国企与民企、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资源、技术及产业链上的深度合作,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各类主体竞相创新、互促共进的蓬勃局面,为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注入澎湃动能。
第二,推进创新要素协同联动。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的高效联动,为创新创业提供了丰沛源泉。创新要素协同互动是驱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核心动力。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与数字经济催生的新的生产要素——数据深度融合,共同构筑创新基石。杭州依托全球领先的数字经济企业,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基础设施与生态沃土,不仅赋能传统产业转型,更孕育了以“六小龙”为代表的数字产业集群,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践,重塑了全球对中国创新价值的认知。
人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杭州人才吸引力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人才净流入率连续5年超1.2%,连续14年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六小龙”研发团队以30岁左右青年才俊为主力,彰显城市创新人才活力。需进一步强化人才激励机制,赋予青年人才更大自主权,推动高校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并通过人才旋转门、双聘机制及概念验证中心等建设,打通校地协同通道。
金融资本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支撑,需构建适配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态。完善普惠信贷体系,壮大风险投资助力企业跨越“[*][*]之谷”与“达尔文之海”,大力培育“耐心资本”引导长期投资投向早期科技项目,同时放宽社保基金等长期资本准入,发挥政府基金撬动作用。杭州科创基金与民间资本形成的长期陪跑机制,正是支撑众多企业跨越研发转化难关的关键。
数据是数字经济衍生出的新生产要素,是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各领域创新发展的关键引擎。杭州有全球领先的数字经济企业,形成了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数字基础设施,为科技企业茁壮成长培育出一片“数字沃土”。需通过布局新一代基础设施、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构建安全与信用体系,释放数据要素在生产、存储、流通环节的融合价值。唯有实现科技赋能、人才筑基、资本催化、数据增值的深度联动,方能充分激发创新涌流之势,铸就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第三,以制度供给营造良好环境。在创新驱动发展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基于激励功能的制度创新,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潜能。基于资源整合功能的制度创新,能够促进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关键要素的互动和集成,优化资源配置。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发力,市场作为关键力量激励创新主体开展探索性创新活动,政府动态优化政策体系、保障创新有序推进。
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引领,注重营造良好环境。杭州的实践印证了制度环境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打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营商环境,推动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型,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有效提升治理效能,让创新者专注创新、创业者安心创业。比如,杭州通过“浙里办”平台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显著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要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统一政府行为尺度。健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及产权保护机制,破除地方保护与隐性壁垒,促进良性竞争、加快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配套法规,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融通创新的环境。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畅通成果转化渠道。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实施“一链一策”“一企一策”,降低企业经营负担。健全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增强创新创业安全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创新—创业—创富”金三角循环,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只有为创新生态提供充足阳光雨露,才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赋能。
第四,以创新文化激励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都蕴含着锐意进取和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特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快速发展的深层原因离不开浙江的文化底蕴,以“敢闯敢试、勇立潮头”的冒险精神和“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为特点的浙商精神,是浙江市场经济活跃的文化沃土。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创新企业持续涌现,正是浙商精神在新时代延续迭代的体现。
营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必须厚植创新文化,以创新文化滋养创新实践。杭州通过系统化创业教育培育青年冒险精神,形成“星星之火”式的创新氛围。深圳则以立法形式确立“宽容失败”机制,出台个人破产条例解除创业者后顾之忧。
创新从来是“成三败七、九[*]一生”。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健全风险投资激励政策,壮大“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耐心资本。弘扬合作开放文化,打破“内卷式”竞争,推动经营主体抱团发展。大力激发企业家精神,着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塑造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社会氛围,培育敢于冒险、严谨求实的科研生态,使创新之火呈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