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提升支农支小服务水平

发布时间:2025-09-06 21:18

  农业发展银行北京分行在今年1月至7月,累计投放粮棉油贷款118.7亿元,余额353.4亿元,净增34.6亿元。农发行宁夏分行则立足宁夏水资源短缺和种源丰富的现实情况和资源禀赋,着力提升“水地种资技”各生产要素效能,支持区域性粮食、蔬菜、牛羊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今年上半年,累计投放水利、耕地保护、种业振兴、全域整治等贷款11.76亿元,新建52万亩、改造1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

  在金融助农方面,农村商业银行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兰溪农商银行与农业农村局建立“农创客”信息共享机制,目前已为“农创客”提供信贷资金9781万元。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永嘉农商银行副行长吕永攀介绍,该行开展以“星级信用村”创建为载体的整村授信工程,通过网格划分,做好农户信用档案建档、评级、授信和签约等工作,实现农户“最多跑一次”甚至足不出户就能获得贷款资金。

  “银行体系需要完善差异化金融服务体系助力‘三农’。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大中小银行之间需要分别调整支持‘三农’的发展规划,在倾斜金融资源的同时良性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开创金融服务‘三农’的新局面。”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金融监管总局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31%,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政策推动。去年10月份,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相关部门,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随着该机制的落地生效,银行服务小微企业质效明显提升。

  “农业银行做深做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将支持范围扩展到民营、外贸、科技、消费等多个领域。自机制启动以来累计为270多万户小微企业授信4万多亿元,发放贷款3万多亿元,授信户数、金额和贷款余额均居可比同业前列。”农业银行副行长王大军说。农业银行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农业银行普惠贷款余额4.24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有贷客户数521万户。

  江苏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江苏省已组织走访企业403万户,累计发放贷款1.9万亿元。6月末江苏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9.6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同时,江苏金融监管局将银行落实小微融资协调机制成效作为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评价重要一环,鼓励银行优化绩效考核、增加专项费用,调动工作积极性,并鼓励银行加大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幅度。今年以来,江苏省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较去年下降34个基点。

  数智化是金融机构提升普惠金融效能的重要抓手。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标准化、批量化、智能化,不断降低运营成本。

  来自建设银行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7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80%;贷款客户366万户,较上年末增加30.45万户。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金融科技的运用有关。建设银行副行长雷鸣表示:“我们持续推进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升级,不断打造全产品链、全流程、全链路、全场景的供应链产品服务体系,上半年累计为13.22万户链条企业提供6884亿元的融资支持。”

  邮储银行进一步完善了大模型等人工智能生态体系,赋能普惠金融。邮储银行首席信息官牛新庄介绍,邮储银行“邮智”大模型适配吸收多款主流大模型,通过“模型蒸馏”等技术优化模型性能,增强图文理解、文生图、语言合成等多模态能力,并开展了230余项大模型场景建设。“邮你同赢”同业生态平台接入票据业务交易机器人“邮小盈”,实现全品种票据的全流程智能化管控;“智能审贷助手”每天支持“三农”、信用卡等信审场景超3万笔业务,对10余种图像进行有效识别、提取以及分类,审贷效率进一步提升。

  农业银行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着力提升“用数”能力。王大军介绍,该行敏捷迭代风控模型,织密“多维过滤网”,从源头上把好准入关。全面推进普惠零售贷款“现场+远程”集中作业改革,创新风控模式,提升风控质效。坚持提升集约化经营管理能力。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推进智慧办贷为基层赋能减负。

  董希淼认为,未来,银行应积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提升网点服务上云方式,优化客户体验,不断降低运营成本。主动对接工商、税务、公安、医保、水利、农业等部门,加强数据共享,打通涉农数据融合应用通道,着力解决政府、金融、小微企业、农户等多方信息不对称、数据共享难等问题,从源头上降低金融服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