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推动济青双圈产业协同,对于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济青双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刚刚起步,培育历史短,面临多重问题和挑战。产业布局多从各自利益考量,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普遍、资源跨区域整合不足,产业链分工协作深度不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济青双圈产业协同绝非简单的项目搬迁,而是需要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的系统性重构,把济南的科创策源优势与青岛的先进制造和海洋经济优势深度融合,进而放大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最终形成“1+1>2”协同跃升,为黄河流域、北方地区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济青样板”。
持续做大做强现有产业,不断提升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济南和青岛作为济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在产业发展上各具优势,要切实提升产业辐射带动力。例如,济南在金融、科技服务、文化教育等领域底蕴深厚,应进一步强化其优势,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青岛在先进制造业、海洋产业、国际贸易等方面表现突出,应继续深耕海洋经济,提升产业的国际化水平,通过产业转移和技术输出,带动都市圈内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编制产业图谱和协同发展目录,明确差异化发展导向。通过深入分析各城市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研究制定济青双圈产业图谱和产业协同发展引导目录,清晰界定各城市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明确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和关键环节,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分工协作。
完善共育共建机制,推进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济南的大数据、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青岛的智能家电、轨道交通、海洋装备等优势产业链重叠度不高、互补性强,可通过共建产业示范园区,沿“济青陆海发展主轴”打造“研发—制造—测试—总装”全链条分工,形成山东版“硅谷—先进制造走廊”,实现由同质竞争走向梯次互补。
加强优势产业链群建设,提升资源要素集聚能力。济青两市GDP合计已突破3万亿元,集聚了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规模均超千亿元,通过产业协同形成“济青制造”全球品牌,打造一批世界级优势产业集群,实现由规模叠加走向乘数效应,提升对周边地区乃至北方地区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强化融合发展,推动区域能级跃升。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