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樟子松嫁接红松苗木已完成栽植,嫁接后的红松生长良好,推广潜力较大。”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告诉曾经的努古斯台项目区是一片荒凉的沙地,经过综合治理,植被恢复良好。57岁的护林员郭力介绍,“在沙地治理过程中,村民种树还能挣工资,不少村民也开始种植榛子、塞外红苹果等,增收路子越来越宽”。
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向峰告诉眼下正是兴安盟阿尔山市最美的季节,清晨的阿尔山氧心森林浴道景区内,各地游客沿着森林疗养步道徒步散心。阿尔山文旅集团副总经理杨帅介绍,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阿尔山氧心森林浴道景区以森林康养为主题,依托周边的山形、地貌、林带,改造原有的森林防火运材路。森林浴道全长7公里,两侧林木葱茏、山泉潺潺,特别适合疗养。“景区每年七八月平均最高气温22℃,是天然的避暑胜地。运营以来我们年接待量约为六七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约为100万元。”杨帅说。
“我们按照‘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思路推动林草产业高效发展,一产扩容提质,二产扩能提效,三产扩面提档。”兴安盟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于长久告诉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地处大兴安岭中段西麓的宝格达山国有林场也在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道路。该林场党委书记、场长陈海宝介绍,他们立足资源禀赋,克服高寒气候、技术人才短缺等不利因素,从2021年开始尝试发展林下经济,成功培育出紫花高乌头、草原黑蘑等产品,正稳步扩大种植规模。
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则将湿地资源转化为生态旅游优势。当地依托国家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河流湿地、草本沼泽等资源,打造3个国家4A级景区,去年3个景区接待游客共约150万人次,收入超6000万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作为横跨“三北”的生态功能区,内蒙古既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碳库。全区森林面积达3.57亿亩、草原面积8.15亿亩、湿地面积7300万亩;同时内蒙古也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的省区之一,全区荒漠化土地8.89亿亩、沙化土地5.97亿亩。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们重点推动特色林果、林下经济、草产业发展,依托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大沙漠等资源,创新开发自驾游、度假游、康养游等生态旅游产品。”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铁牛介绍,去年全区经济林面积超2900万亩、森林食物总产量达130万吨以上,年草种供给能力达800万公斤,饲草产量稳定在7800万吨以上,林草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绿色已成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