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零碳园区破解绿色壁垒

发布时间:2025-08-27 07:38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印发的绿色贸易正成为国际经贸新秩序的重要特征。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并拟扩展至下游制成品。我国是欧盟最大进口健全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标准体系,提升碳数据管理与应用水平。建立园区统一的能碳数据管理平台,覆盖碳排放采集、核算、验证、报告全流程,形成标准化、透明化机制,并推动与国际主流碳核算和报告规则兼容。依托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出口产品能耗与碳足迹可追溯系统,同时加强碳数据标准与绿色贸易标准的协同衔接,在碳足迹核算、绿色产品与服务分类及统计体系等方面加快制定统一规范,探索与国际贸易及通关平台对接,降低企业合规成本,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发挥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龙头企业率先建立碳足迹核算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带动上下游企业采集、披露与优化碳数据,塑造协同减排增效的产业链生态。强化碳数据在绿色金融、碳资产管理、低碳产品认证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基于碳数据的信用评价与交易机制,将园区企业的减排绩效转化为融资支持、碳资产交易、低碳溢价等市场化激励。

  建立国际互认的“绿色标签”体系,以零碳园区为试点,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开展绿色认证合作。引入国际权威第三方认证机构进驻园区,提供绿色认证、碳足迹审核和合规服务。以绿电为核心,加快园区绿电消费标准与国际核算和认证体系对接,推动标准制定、认证衔接和核算应用等实质性合作。充分发挥中国绿证交易平台、绿证绿电服务中心的作用,结合企业出口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绿电与绿证服务。推动园区龙头企业、国际采购商与物流服务商组建绿色供应链联盟,制定统一减排目标和认证标准,推动碳标签、绿电等绿色产品标准的国际协同与互认,提升我国在全球绿色贸易规则重构中的制度性影响力。

  促进能源结构与出口结构协同,加快建立绿色贸易金融支撑体系。探索“以绿制绿”模式,确保能源端与产品端的低碳属性。鼓励各地区立足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契合国际绿色需求的产业。能源优势地区可加快探索和发展绿电制氢、储能、新能源装备制造,资源密集型地区应加快传统产业的低碳改造与绿色升级,沿海外向型地区则可聚焦绿色航运、绿色物流和出口导向型低碳制造,形成差异化绿色出口优势。强化绿色金融供给,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支持体系,针对园区内出口企业开发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专属产品,将能源转型、工艺改造、碳管理能力建设等纳入绿色融资范围,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设立零碳园区专项贷款或贴息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园区低碳改造和绿色生产。通过能源转型、产业升级与金融创新的协同联动,逐步形成“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我国绿色贸易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