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修复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发布时间:2025-07-05 08:39

  
 

  信用修度是否完善,事关经营主体的发展质量,也影响着千万劳动者的就业生计。我国信用监管正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这一改革不仅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失信主体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的重要途径。

  近日,国办印发信用修复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制度安排。此次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历经20多年发展,已建立起全球规模最大的征信数据库。与此同时,我国信用体系长期存在的“重惩戒、轻修复”倾向,导致信用机制刚性有余而韧性不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约有23%的中小企业遭遇过信用问题,其中近六成企业反映“不知如何修复信用”。

  此次特别是信用修复统一规则、规范流程,其核心要义在于实现“纠错”与“容错”之间的平衡。前不久,某电商平台因系统漏洞导致消费者信息泄露而受到行政处罚。该企业通过新规中的“主动披露减免”机制,在完成数据安全升级和赔偿方案后,信用修复时间从常规的12个月压缩至3个月。这种制度设计既维护了监管权威,又给予经营主体改过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要让信用修复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安全阀”,还需突破两大现实困境:一是信息孤岛问题。目前,一些部门的信用数据尚未完全互通共享,经营主体在完成信用修复后,银行征信系统中仍显示有不良记录;二是专业服务缺失。一项调查显示,八成以上小微企业需要在第三方机构指导下开展信用修复,但市场上合规服务的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空缺。这些短板也提示我们,信用修复不能只局限在信用体系的文本中,信用体系建设需要更为系统全面的谋划。

  从更长远看,信用修度的成熟度直接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成熟度,一个健康的信用生态本应具备自我净化功能。令人欣慰的是,此次信用修复改革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了“信用承诺可视化”“修复效果跟踪”等本土化设计,让失信不再是“社会性[*][*]”,纠错也成为可预期的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特色信用体系的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