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金融服务、旅游及旅行相关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教育服务、分销服务、环境服务及其他服务。
国际服务贸易分为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4种模式。其中,跨境交付指服务提供者通过远程方式向境外消费者提供服务,如在我国境内通过电信、邮政、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实现对境外的外国消费者的服务;境外消费,主要包括出国旅游、留学等;商业存在指通过在服务业领域建立外商投资企业的方式向我国提供服务,如到境外开设会计师事务所或保险公司等;自然人移动指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跨境提供服务并获取报酬,如外国专家来华讲学、劳务人员出国务工等。在上述4种模式中,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移动合称为“跨境服务贸易”,商业存在是以外商投资方式实现的,单独进行统计,反映贸易与投资的联动。
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我国服务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航空运输、酒店等成为首批开放的服务业,1982年至2024年,服务进出口总额从47亿美元增至10565亿美元,远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增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驶入快车道,2002年至2024年,服务出口从394亿美元增至4459亿美元,服务进口从461亿美元增至6106亿美元。进入新时代,服务业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领域,特别是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措施实施以来,服务贸易蓬勃发展,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出结构持续优化的鲜明特征,表现为三个提升,即占外贸比重提升、出口占比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比重提升。从外贸结构看,服务贸易占外贸总额比重从2014年的13.2%提升至2024年的14.6%,增速显著高于货物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从进出口结构看,2014年至2024年,服务进口从4329亿美元增至6106亿美元,累计增长41.0%;服务出口从2191亿美元增至4459亿美元,累计增长103.5%;服务贸易逆差占服务贸易总额比重从32.8%降至15.6%。传统服务出口占比逐步下降,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发展迅速,2024年全年出口增长7.4%,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增幅分别为39.3%、12.2%。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创新提升服务贸易。2024年9月,国办发布同时,也要正确看待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存在逆差的事实。今年上半年,服务贸易逆差总额为710.8亿美元,高度集中于旅行、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旅行服务逆差反映出我国居民赴境外旅游、求学规模需求较大;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表明我国在核心技术、高端品牌等领域进口较旺盛。需从动态的视角理解逆差背后的逻辑。首先,逆差是国际贸易中的正常现象,在特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往往呈现出“货物贸易顺差、服务贸易逆差”的局面,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进口能为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外部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再次,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已连续多年实现顺差,且规模不断扩大,这表明新兴和高附加值服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正快速提升,体现了服务贸易新旧动能转换、结构持续优化的态势。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要着力创新提升服务贸易,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服务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有序扩大服务市场对外开放,提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开放平台功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以服务开放推动包容发展,以服务合作促进联动融通,以服务创新培育发展动能,以服务共享创造美好未来,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
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增长动能强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高凌云:知识密集型服务以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和强知识属性为特征,主要涵盖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文化与教育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等领域。这类服务通常不局限于硬件产品或工程服务等实物交付,而是以数字化、远程化、专业化的形式进行输出。凭借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特征,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正加速成为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
规模稳步增长。2021年至2024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从23258.9亿元增至28965.2亿元,年均增长6.0%。今年上半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为15025.4亿元、8650.4亿元、63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7.8%、3.6%,占服务贸易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8.7%、37.9%和24.1%。例如,中远海运港口将国内先进的港口智能管理系统带到秘鲁钱凯港项目,凭借技术与服务优势,实现了3条干线条支线航线的全天候运营。
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发展,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中的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增势尤为强劲,2021年至2024年从7714.8亿元增至10001.4亿元,年均增长7.4%;今年上半年达5293.8亿元,增速12.7%,成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例如,以群核科技等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成功开辟人工智能赋能产业的新赛道,业务版图已覆盖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折射出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深刻变革。
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顺差持续扩大。2018年,首次实现顺差536亿元。2021年至2024年,实现顺差从1989亿元增至4181.2亿元,年均增速27.6%。今年上半年,实现顺差2275.4亿元,比上年同期扩大409.2亿元。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创新、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技术服务、知识产权等领域竞争力和出海能力增强,正从“服务进口大国”向“高端服务输出国”转变。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具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精准发力。如果说服务贸易是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就是衡量服务贸易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正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新引擎、外贸新优势的重要支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也要看到,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还存在短板弱项。比如部分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仍相对谨慎、制度型开放水平尚有提升空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人才等要素支撑也有待进一步夯实。
未来,需以更大力度破除壁垒、以更实举措融合创新、以更优生态培育人才,打造知识密集型高端服务亮点。一是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开放水平。制定发布相关指导意见,进一步缩减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有序放宽信息技术、文化、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二是加强各服务贸易开放平台间的分工合作。构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联动协调机制,增进试点地区间的交流合作,构建以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为主体,以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区、特色出口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重点,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为依托的发展格局。三是加快数字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深度融合。不断扩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推动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拓展跨境交付、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注重知识密集型服务人才培养,探索政校企合作机制,支持高校设置相关课程,夯实专业化、国际化人才支撑。
旅行服务是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领域,取得哪些积极成效?
王颖:旅行服务是指非居民旅行者在访问一个经济体期间,为自用或送人而从该经济体获得的货物和服务。旅行服务贸易是以消费者为基础进行统计的,并不是一项具体的服务,而是非居民旅行者在所访问经济体消费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总和。按旅行目的分类,包括公务旅行和个人旅行;按产品分类,包括货物、运输服务、住宿服务、餐饮服务、其他旅行相关服务。
从全球来看,旅行服务贸易占比最高,约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1/4。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国际游客超3亿人次,同比增长5%,较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同比增长3%,凸显了全球旅游需求旺盛和行业抗压能力。
近年来,“中国游”“中国购”持续升温,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2024年我国旅行服务进出口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约占服务贸易总额的27.3%。今年上半年,旅行服务保持快速增长,进出口10802.9亿元,增长12.3%,成为服务贸易第一大领域。其中,出口增长68.7%,取得亮眼成绩,其增速背后是多重利好因素的叠加,既有过境免签、航班恢复、离境退税等政策完善,也有我国餐饮、酒店、商旅等服务业日积月累的长足发展。旅游业成为连接中国服务与全球市场的重要接口,中国已成为全球服务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
持续推动签证便利化等政策,降低入境门槛。截至今年7月,我国已对75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对55个国家实行240小时过境免签。另外,海南入境免签、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邮轮入境免签等区域性免签政策提供了更多便利。免签入境已成为外籍人员来华旅游、商贸的主要渠道,带动入境旅游持续升温。今年上半年,免签入境外国人1364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的71.2%,同比上升53.9%。例如,海南受益于政策叠加效应,可免签入境的国家范围扩大到85个,不仅带动旅行服务出口,而且其口岸签证便利办理、停留居留便捷保障等措施显著提升了入境体验。深圳已实现30分钟内即可完成口岸签证办理,并与北京、上海等主要口岸协作建立“口岸签证代转申请”服务机制,大大简化了登记手续,降低了外籍人员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扩大入境消费举措提质升级,优化入境体验。今年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国际化消费环境。今年3月,国办转发商务部我国旅行服务出口快速增长,公民出境旅游消费规模巨大,是全球旅游市场复苏的重要引擎,有力带动了多个旅游目的地文旅产业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旅行服务贸易存在进出口发展不平衡、国际游客认可度不够广、拉动消费效应不够强等问题。未来,需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重塑旅行服务价值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供更优质的旅行新场景、新方式、新体验。强化城市作为发展载体与引擎功能,将旅行服务高质量发展融入城市更新、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的进程。丰富优质供给与创新“旅行+”模式,激发消费潜力,增强产业带动效应,培育新增长动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城市历史文脉融入旅游产品与服务设计、营销推广等全过程,不断增强旅行服务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