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金融“五篇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近年来,我国绿色信贷供给加大,有力护航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2.3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4%,上半年增加5.35万亿元。分行业看,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8.66万亿元,上半年增加6742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7.64万亿元,上半年增加6397亿元。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我国坚定不移推进“双碳”目标,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目前,我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预计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资金需求将超25万亿元,绿色金融发展空间仍然十分广阔。
面对支持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逐步强化对节能环保、生态保护等领域的金融供给,将信贷资金投向绿色领域。建设银行聚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关键环节,截至5月末,绿色贷款余额突破5.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超20%。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银行境内绿色信贷新增964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03%;光大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608.8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78.54亿元。
中小银行则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加大绿色金融赋能产业升级力度。长沙银行、江苏银行等多措并举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支持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企业和项目建设,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增绿。为推动企业降低碳排放成本,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海盐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聚焦支持光伏分布式电站建设,通过绿源贷等信贷为光伏企业提供综合性融资方案,加快节能降碳步伐。
“当前,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尤其是清洁能源产业,正逐渐成为拉动实体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不同性质银行机构把扩大绿色信贷规模作为推动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目前,我国绿色信贷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也成为银行自身业务转型的一个重要抓手。随着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绿色金融将释放更多利好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以绿色债券为例。7月15日,光大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簿记发行2025年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50亿元,债券期限3年,最终票面利率1.65%,全场认购倍数达2.66倍。光大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期债券募集资金将重点支持风力发电、高效储能设施建设等绿色实效性强的清洁能源领域大型项目,以及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生态环境产业等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特色项目。
不仅是绿色债券,与碳金融相关的举措也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昆山协鑫蓝天分布式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清洁能源发电厂,建设银行苏州昆山分行客户经理在走访中得知该企业有流动资金贷款需求,且有碳排放权配额闲置未使用,便为企业量身定制了“碳权贷”授信方案,把闲置的碳排放配额用了起来。
“碳资产质押和其他的动产质押有很大的不同,银行要做好质押合同、手续等准备,还要通过内部程序完成对碳资产价值的动态评估、申请给予贷款价格优惠、协调推进优先审批等。”建设银行苏州昆山分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朱靖表示,碳资产还可能衍生出其他产品和服务,比如碳资产拆借、碳资产托管、碳期权、碳期货等,碳金融市场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傅奕蕾表示,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绿色金融市场,传统标准多聚焦“纯绿”项目,对高载能产业转型升级的覆盖较为有限,尤其各地高载能行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实施统一的转型金融标准也有一定难度。傅奕蕾表示,当前银行机构发力绿色金融,但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难点。比如,信息壁垒高企,企业环境数据披露碎片化、质量参差,使金融机构识别合规转型项目的成本居高不下。制度协同不足,不少地方金融、产业、生态等跨部门政策与数据衔接的广度与深度仍处于初期。
为提升绿色金融资产管理效率、降低识别成本,政策持续加码。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近日联合印发傅奕蕾表示,金融管理部门应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的标准框架,建立覆盖披露规范、效果评估的金融标准体系,引导银行机构积极做好新版的衔接与应用,全面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此外,还要深化跨部门协同治理,建立金融监管、工信等部门联合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