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需要产业链各环节高效协同、顺畅衔接,实现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到产成品全链条稳定运行。交通物流连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维系着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今年的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打通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促进全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能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和战略纵深,有力提升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另一方面,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是畅通国民经济的重要一环。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和效率,能有效促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创新、加强协同衔接和要素保障,进而为更好处理调整结构与深化改革、建强网络与畅通末梢、打造枢纽与优化布局的关系提供空间。特别是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重要挑战。若能实现物流成本实质性下降,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等也会有效降低,对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全方位扩大内需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都有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成就显著。截至2024年底,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600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超16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9万公里,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超过6.7万公里,民用运输机场超过260个,国家物流枢纽总数增至151个。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03年的21.4%下降到2024年的14.1%。交通物流领域已形成超大规模设施网络、超大规模服务市场、超大规模技术装备体系和配套生产能力。
同时也要看到,现有交通运输体系还存在短板。枢纽配套基础设施设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多式联运发展,大型铁路、公路客运枢纽功能体系和布局有待优化;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综合交通网络互联互通和网络韧性还需增强,跨交通方式的联动协调发展机制有待完善;运输结构体系还不健全,未能发挥多种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绿色低碳运输发展相对缓慢,交通领域减排涉及行业全产业链条,难度较大;交通物流行业数字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企业物流设备和作业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高,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不足;应急物流体系还不完善,应急预案和跨区域组织协调能力不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社会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2024年中办、国办印发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推进物流枢纽智慧化建设。从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角度,推进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在保证运输时效前提下,建设环大中型城市、环重要交通枢纽的物流圈,扩大大中型城市与经济区的辐射带动范围。布局高覆盖率的物流仓储系统及集疏运配套设施,推进物流枢纽智慧化建设。通过加强跨区域的物流信息协同和联程运输设施建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高效共用枢纽间资源。强化流量管理,注重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通过资源要素智慧调度与数字赋能,推动物流枢纽向智慧型枢纽转变。
有效整合现代流通网络资源,促进物流降本增效。考虑支持有条件的物流细分行业组成联盟,发挥品牌效应和头部企业影响力,促进行业共享资源和品牌;通过标准化、信息化整合作业模式,优化基于供应链全链条的物流服务,降低运输成本、库存水平以及库存资金占有率等。谋划整合相关单位物流管理资源,建立对物流资源全方位规划、监管、鼓励发展商贸流通新业态,加快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更多商贸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数字化第三方物流交付平台建设,推动第三方物流产业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化平台企业和供应链企业。借鉴国际经验,加快与新型基础设施结合,推广智慧、绿色物流装备在应急物流中使用。
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平急两用”交通物流发展。完善立体化物流运输网络,设立国家、省、地市、县各层级应急供应链中心,健全直达基层的现代应急物流调配体系,保障粮食、能源等重要物资供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