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旅产业带来新气象,各地非遗旅游项目层出不穷。刷色、铺纸、印制……在位于北京琉璃厂西街的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里,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沉浸在这门古老手艺的魅力中。
9岁小朋友周汉唐一边展示自己的作品,一边告诉“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旅产业的重要资源宝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的结合不能简单叠加。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优势,从文化空间营造到传统工艺产品创新,都应立足其独特禀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表示,“非遗+文旅”需具备“点线面”思维,即突出特色亮点,通过产业链串联当地各类文旅资源,最终形成综合效益。
非遗游为何蔚然成风?“需求即潮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在天津体验非遗游时,高舒观察到不少游客不仅参观景点,更会为一口煎饼馃子、一场传统相声、一件“泥人张”泥塑专程“打卡”,寻找和分享非遗已成为旅游的重要目的。同时,杨柳青年画社与天津美术学院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合作,为本地非遗注入创新活力。
打造成功的非遗游项目,离不开系统思维与长远规划。“近年来,天津通过非遗代表性项目店铺入驻景区、非遗类文化展演进景区、非遗活动赋能景区等方式,让游客对非遗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实现人气和收益双丰收。”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宗成灵表示,非遗游考验着各地保护与发展的能力,培养相关人才至关重要。接下来,天津将继续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建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不断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越来越多人循着非遗的足迹游历中国,丰富多彩的新业态也围绕非遗蓬勃发展。“入境游火爆,国潮文创热销,也为老手艺带来新机遇。”陕西东路皮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党飞华介绍,在线上,他通过与社交平台合作打造“非遗+文旅”作品收获百万点赞;在线下,他将皮影融入酒店、文创、展览等业态,以活态传承满足海内外游客文化消费新需求。
随着非遗游逐渐火热,部分地方也出现乱贴非遗标签、过度商业化等情况。“要避免借非遗之名哗众取宠,应引导人们在货真价实的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疆石河子大学教授吴新锋表示,要以保护为前提将非遗融入文旅,以文化根脉让二者彼此赋能。近年来,吴新锋带领团队聚焦新疆非遗调查研究和非遗文旅融合,开展非遗研培项目、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非遗资源的文旅应用,助力相关文旅项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非遗游如何行稳致远?“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生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在扎实做好系统性保护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推动其与文旅、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以活态传承的视野,追溯传统,对话当下,面向未来。”潘鲁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