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小产薄,百年商埠如何留人聚财来自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5-08-12 07:03

  云南河口,“桥与城”相连,演绎着百年商埠的发展故事。而在边贸发达的背后,河口面临着“货物赶路,产业绕路”的瓶颈。“产与城”的耦合、“人与城”的共生,成为河口破解发展困境的关键之笔。从昔日因桥而兴的起点,到产业增值的当下探索,再到百业俱兴的未来愿景,河口发展的时空坐标日渐清晰。

  云南河口地处西南边陲,与越南老街隔河相望。自1897年开埠通商,中越双边交流在此绵延百年。如今,这座小县城拥有3座火车站、3架跨境大桥,还有3个国家级开放平台落地于此。

  作为跨境贸易和人员往来的通道,云南河口拥有着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的区位优势,人来货往,热气腾腾。数据显示,2024年,河口口岸进出口总额达251.4亿元;河口边检站查验出入境人员569.42万人次,居云南省首位。可这份优势尚未充分转变为当地的发展动能。如何强链延链,解决当地产业薄弱问题?如何通过产城融合改变城市整体发展脉络?如何将开放优势转变为发展动能?河口正在不断探索之中。

  历史上的河口,因桥而兴,百年前滇越铁路通过铁路大桥从此入境,商贾往来,城镇兴起。桥与城的相连,演绎着河口的发展故事。

  滇越铁路又称米轨铁路,称呼今年4月15日发布的中越联合当地海关、边检等部门也持续优化流程、创新举措,让人货通关更高效。

  “95后”小伙倪阅中经营着河口中耀进出口有限公司。他的父亲做水果进口生意超过30年,如今子承父业的他对通关时效深有感触,“鲜果价格不是一天一个价,而是一时一个价。过去货运集中时,鲜果经常堵在关口进不来,对企业影响非常大”。

  近年来,昆明海关所属河口海关立足河口口岸区位特点,打造口岸新场景、探索监管新模式、开启通关新体验。河口海关口岸监管三科科长罗登洪介绍,河口口岸优化升级智慧物流2.0系统,叠加应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通关便利化措施,入境货物在无需查验的情况下,车辆刷卡进场时系统便会提示该货物适用“运抵直通”模式。运用该模式,通关平均时效提升37%。

  通关效率不仅关系着企业活力,也关系着口岸竞争力,通关便利引来了更多“活水”,带动进口品类的增加。今年一季度,河口口岸进口中药材8476吨、货值760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13.5%、177.5%。进口量居全国边境口岸前列。

  河口的第四座大桥正在加紧建设。“新的公路大桥在设计标准、运输能力等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罗正开表示,大桥将连接中国与越南两国各自境内的跨境经济合作区,建成后将成为双方跨境运输通行的关键枢纽型通道,有力支撑区域路网完善和产业升级发展,有效缓解跨境交通压力。

  货畅其流,人员往来也更便捷。

  越南游客在河口口岸排队入境的场景,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互联网上颇为“出圈”的一幕。

  “8时30分将有20个团612人同时入境,请你们及时增派警力做好验放。”在河口公路口岸南溪河旅检现场,边检民警忙碌有序。河口县口岸办主任刘佺馨介绍:“我们在新建南溪河联检楼的过程中,同步配套实施信息化提升改造项目,提升查验设备智慧化水平,减少联检部门人工投入,提高口岸通关时效和服务水平。”

  “为应对不断增长的旅客流量,河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推动新一代边检智能验证台、外国人入境卡自助填写打印机、快捷通道等硬件设施升级。推出跨境旅游团网上预申报系统,根据流量启用潮汐通道,提升通关效率。”河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赵国骁说。

  进入越南的暑假时间后,越南导游陈氏良经常要在南溪河联检大楼里忙碌,她告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河口口岸出入境人数达302.5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团7978个,共9.7万人次。河口口岸也是今年云南省出入境人员率先突破300万流量的口岸。

  河口通商百年、边贸发达,但也面临着“货物赶路,产业绕路”的发展瓶颈。产与城的关系,是河口发展绕不开的话题。

  近年来,河口县依托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河口沿边产业园区的政策和区位优势,通过园区聚产业、口岸推产业,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不久前,全国首单进口越南鲜椰深度落地加工业务在河口福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公司负责人李诚介绍,公司目前专门做椰子、榴莲等水果的落地加工,订单很多,经常供不应求。自去年投产以来,累计加工水果139吨,产值约448万元。

  这是当地深入探索“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的一个缩影。河口正探索将贸易形态从“过境”升级到“增值”——当地已有落地加工企业6家,完成落地加工产值超8000万元。

  “我们不仅为边民互市探索落地生金的途径,也努力为其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制度创新局副局长何芳表示。

  当地创新推行“互联网+边民互市”,使用“边互通”就能完成交易。在北山公路口岸的边民互市贸易交易区,“我们立足市场发展边贸新业态,建设透明、便捷、健康的边贸双边市场,让边民更充分地享受贸易红利。”河口口岸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正婷说。

  产业聚集效应在园区内蓬勃显现。在北山国际冷链物流园区,3栋加工厂房已落成,咖啡、榴莲等加工设备分区摆放到位。6月27日,一批20吨的越南咖啡豆在此落地加工,标志着当地首条规模化咖啡落地加工生产线正式投产试运行。河口农垦建投集团总经理高锐介绍,随着厂房陆续投入运营,还将推动边民互市进口水果、坚果等东盟特色商品落地加工。

  在利好政策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满足于做单纯的进出口生意。

  这两年,看到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倪阅中有了新打算。“以前从越南进口咖啡豆就直接卖出去,未来我打算做自己的咖啡品牌,希望在家乡河口实现梦想。”倪阅中说。

  在发展进口货物落地加工的同时,河口还聚焦产业强链固链。

  在云南观品服装加工生产项目生产车间,来自越南的纺织工人正在生产一批羽绒服。车间负责人郭凯祥介绍,该项目于2024年12月份投产试运营,目前已试生产羽绒服1.7万件,夏装短裤10万件。

  为何要选择河口这个人口不多的县城建设劳动密集型纺织工厂?郭凯祥告诉“我们与浙江观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不仅是为了引进一家工厂,也是看中观品集团具备包括品牌运营、服装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线上线下市场销售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该项目的投产,能够不断完善河口轻纺加工产业链条。”河口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章冠华说。

  打开地图,河口的边境线呈现出的是一个“V”形,倒过来看,也是一个“人”字。人与城的相依,是河口发展最根本的追求。

  河口县河口镇城郊村村委会的八条半小组,过去是一个村容村貌欠佳的边境村,村民主要种植橡胶,受市场影响,收入并不稳定。经过改造后,现在的村庄已成为具备观光栈道、房车营地等设施的特色旅游区,不少游客开着房车来此旅居。“去年我们接待游客13万人次,既有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游客,也有不少越南游客。”城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贵东说,如今许多村民都参与到景区的建设与运营中,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八条半小组所在的河口镇,去年底还入选了住建部边境小城镇建设试点。八条半小组的实践,是河口推进建设边境幸福村的缩影,秀美边疆在此逐渐展露新颜。

  滨河路是河口县的主干道,与其他城市主干道不同,这条路不仅有着交通通行的功能,更是备受当地人和游客青睐的休闲游玩场所。滨河路旁种植着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景观树,沿街花台上一年四季都有各式各样的花朵竞相绽放。路边的中式建筑与河对岸的越南法式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一条路可尽览两国风情。这条路也是河口推进“绿美城市”建设、实施城市更新的成果之一。目前,河口的森林覆盖率达53.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3.92平方米。

  更美更宜居的城市,为河口带来更多人气。“2023年以来,河口接待的入境游客大幅增长。”河口县文旅局副局长胡佳佳说,2024年,河口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31.17万人次,同比增长16.64%;旅游总花费52.97亿元,同比增长14.04%。

  6月4日、5日,国铁昆明局临时开行河口北站至大理、漾濞的直达旅客列车C4214次。越南旅客经河口通关进入中国后,当日即可直达滇西,大大节省了旅行时间。“我们与文旅局沟通,希望列车开到大理以后,再返回河口,这样就能把越南游客再吸引到河口来,拉动河口消费。”国铁昆明局河口北站党总支书记张阳说出了河口旅游业发展的新期待——不满足于做两国游客的“集散地”,更要让游客留在河口、玩在河口、乐在河口。

  “异域风情街提升项目是我们今年重点打造的项目,计划引入中越美食、中越特色商品交易展示、中越特色文创产品展示等业态。”河口县文旅局产业科负责人田蓉介绍,河口正不断打造休闲文旅消费新场景,同时通过举办中越国际自行车比赛等文体交流活动,吸引更多中外游客。

  在河口的大街上,有着这样一句标语,“河口虽然小,却装得下两个国家的故事”。这座不到10万人的小县城,不仅演绎着多民族的故事,也记叙着不同国家人们的经历。

  在观品纺织厂上班的越南女工陶墨,在中国找到了新的工作机会;在河口街头经营一个咖啡流动摊位的越南姑娘范明珠,期待有更多中国人品尝越南咖啡;常常往返于两国的越南导游陈氏良,希望把更多越南游客带到云南,甚至更远的地方……

  她们都是来自异乡、生活工作在河口的普通人,也见证着这个地处云南海拔最低点的城市,在高水平开放的道路上,不断向上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