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还是租房?对于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租房已成为重要的安居方式。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租市场的规范与成长,是满足人们高品质居住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我国长租市场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租赁品质?新出台的7月21日,业内人士认为,长租市场的发展不仅是房地产领域的议题,更关乎城市未来。近年来,在租购并举政策基调下,长租市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住房保障体系多元化供给格局正加速构建,从而更好满足青年、新市民及家庭等多元群体居住需求。
“现在租房,真的跟以前不一样了。”今年“五一”期间,在昆明工作的张女士因工作变动告别了租住10年的房子,完成了新一轮换租,她表示整个过程很顺畅,租房前期在网上做好功课,实地看房目标明确,价格也基本透明,节省了很多时间。
在一二线热点城市,租房已成为很多人青睐的居住方式。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关乎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中办、国办印发的业内人士估测,就目前我国住房租赁市场而言,个人房东出租仍占据主导地位,占比约八成;集中或分散式的机构化运营占一成左右;保租房在近几年逐渐成为重要供给之一,和年轻人及灵活就业有关的保租房项目明显增多,预计未来占比接近一成。
对于各租房类型的优缺点,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分析:“个人房东的房源分布广,可满足就近租房的需求;机构化运营的托管性质租赁住房,由于租售的门槛低且处于小区内,本质上仍是一种更标准化的个人房东房源;长租公寓一般有较好的装修,但这几年也看到一些乱象,项目质量参差不齐;保租房普遍是新小区,所以有些价格比周边房源高一点。”
今年的毕业季、求职季,热点城市中小户型呈现出供不应求态势。58安居客研究院数据显示,6月份,一线室户型的需求热度占比在70%至80%,而对应的户型市场供给占比约为60%至76%;二线室户型的需求热度占比在60%至75%。
不只是毕业生,中青年、家庭等群体的长租需求也在持续释放。日前发布的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认为:“在买房还是租房的选择上,一旦租房性价比更高,且市场趋于稳定,租赁人群占比便会逐渐提升,这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张女士告诉长租市场的发展与人口趋势密不可分。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作为劳动人口主力军的20岁至39岁中青年正加速向大城市集聚。另一方面,晚婚晚育、家庭规模小型化等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结婚和生育年龄后移,住房租赁的需求期正在进一步延长。重点城市的租赁人口基数庞大,租赁住房的发展潜力巨大。
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2016年以来,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政策措施,包括土地供给、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有效推动了长租公寓市场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特别是REITs等金融工具的陆续发行,使经营性不动产在“投—融—建—管—退”等环节上实现了闭环。
在政策导向、现实因素、租住观念等因素作用下,我国长租市场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中国房地产业协会长租房分会秘书长赵晓英指出,当前长租市场出现了经营主体多元化、产品类型丰富化、运营模式多样化、租赁关系长期化等显著变化。
赵晓英表示,首先,长租市场参与者不断增加,除了传统的房产中介和小型租赁企业外,品牌开发商、专业长租公寓运营商、金融机构、国企等纷纷涉足,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经营主体。其次,市场从单一的普通租赁住房,向保租房、长租公寓、服务式公寓、高端公寓等多种类型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租客。再次,出现了集中式、分散式等多种运营模式,一些企业以轻资产、中资产、重资产等不同模式进行布局。此外,随着租购并举政策的推进,租客的租赁观念逐渐转变,租赁关系更加稳定,长租合同的签订比例有所提高。
“当前,居民的长期租房需求持续释放,租赁居住模式被认可,租房供给主体也越来越多元化。”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宇嘉表示,有意愿进入住房租赁赛道的主体越来越多,竞争越发激烈,为了迎合多元居住需求,租赁企业在个性化居住体验、综合性价比等方面下足功夫。
例如,近年来,万科泊寓陆续推出了面向中高端商务人士的服务式公寓、面向企业定制的蓝领宿舍,以及大型租赁社区,为各个年龄阶段、不同租房需求的人群提供服务;龙湖冠寓针对租住客群社交需求,重点打造影音休闲、健身娱乐和自习办公空间,针对毕业生群体,今年再次加码优惠力度,合计为每位毕业生提供价值超千元的租房礼包;贝壳省心租为租客配备24小时响应、700多项免费维修等权益,同时通过优化收房标准、出房周期,让分散的房源实现高效运营;自如推出“增益租”新模式,对业主托管的房子进行装修改造,提供专业资产管理服务。
“机构化运营的长租公寓项目因品质普遍较高、服务好,且可提供较独立的居住空间,私密性有保障,受到年轻人青睐,但价格偏高等问题也难以忽略。短期因市场供应明显增多,竞争有所加剧,长租公寓市场运营面临一定压力。”中指研究院指数研究部总经理曹晶晶认为,综合来看,目前北京、上海、杭州等热点城市集中式长租公寓在住房租赁市场中的占比均在10%以下,远低于德国、日本等国家水平,在租户对租住品质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长租公寓机构化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在北京工作了6年,我搬了6次家。”陈女士告诉陈女士的经历,反映了分散式租赁住房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当前阶段,个人房东出租,即分散式房源将长期是我国城镇住房租赁市场的供应主体,租房过程中屡见不鲜的随意涨租金、租期不稳定、克扣押金、维修责任划分等问题也多出现在这类房源上。推动此类房源集中化、专业化运营管理,是实现分散式租赁住房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此次多项全国性家庭住户调查反映,我国城镇地区住房套户比已经达到1.1乃至更高水平,即家庭持有的住房总套数超过家庭数的10%乃至更多。这部分由家庭持有但不作为主要居所的庞大房源,除部分作为家庭季节性用房外,对外出租是最主要用途之一。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吴璟表示,改善型需求是目前很多城市的主流购房需求,这就意味着家庭在购房的同时需要处置其原有住房。目前这种处置主要采用出售方式,但受市场环境影响很大。事实上,对于能够满足首付款要求的家庭,出租原有住房再以租金支付房贷,可以成为其处置原有住房的另一种选择。
个人房东出租模式效率低、服务缺乏保障,成为制约分散式租赁住房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分散式房源寻找租户和出租过程中事务繁琐,个人房东专业化程度低、时间成本高,且难以发挥规模优势。有调查显示,“怕麻烦”已成为制约业主将空置住房出租的主要原因,甚至可能超过“租金收益率低”。此外,部分分散式房源装修老旧、设施缺失,在出租前需要进行局部翻新改造,进一步推高了管理难度。而对于租房者来说,个人房东能够提供的服务质量差异巨大,这种不确定性成为影响其租赁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实现分散式租赁住房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于推动对此类房源的集中化、专业化运营管理。”吴璟指出,一种模式是推动收购存量住房工作向家庭持有的分散化房源延伸,最典型的是收购家庭持有的老旧小区分散房源,局部翻新装修后作为政策性或市场化租赁房源。2023年底,苏州等城市曾出台“以旧换新”购房政策,近期青岛、武汉等城市也启动了“收购个人二手房”计划。但受资金限制,以及在确定收购价格等流程上存在困难,这种模式的应用可能受到较大限制。
另一种模式是分散式房源的产权仍由家庭持有,以托管的方式实现专业化长租公寓企业集中运营,即长租公寓企业的“轻资产分散化”模式,典型企业如建信住房租赁、自如等。“与前一种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更为成熟,在多数城市也具备更强的可行性。”吴璟说。
“在不少国家,机构化租赁占比可达30%,甚至达到50%。”ICCRA住房租赁产业研究院院长赵然认为,民用住宅领域的机构化管理尤为重要,“如果一栋楼的业主纷纷对外出租,却缺乏统一规范管理,很容易造成混乱。有经验表明,机构化管理比例越高,市场发展越规范。”
在一个稳定、健康、有活力的长租市场,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包容性和治理能力的关键指标。
“长租市场是城市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第一道门槛’。”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栋表示,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广大青年人、新市民而言,能否以一个合理成本,有尊严地在一个城市安顿下来,是他们“用脚投票”决定去留的关键。因此,长租市场已超越单纯的“住有所居”,成为城市招商引智、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设施,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活力,是城市发展战略中必须优先考量的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
市场的活力与秩序源于稳定、透明的规则。当前,长租市场的许多矛盾,根源在于规则治理的滞后,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覆盖租前、租中、租后的全链条监管与服务体系。
“比如,推行租金指导价和涨幅限制,防止市场过热。强制实行资金监管专用账户,保障押金安全。推广标准化合同范本,明确租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李栋表示,政府的核心职责是“补位”,即聚焦公益性,大力发展保租房,为城市运行所必需的基础服务人员、青年人才等特定群体提供“雪中送炭”式的兜底保障,确保城市的公平与包容。在此基础上,应为市场化的长租机构、个人房东创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鼓励他们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租赁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改善性、个性化需求,形成“锦上添花”的丰富供给。
构建健康成熟的长租生态,对城市核心竞争力、民生福祉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需扮演好“裁判员”和“服务员”角色,制定规则、搭建平台、提供数据,积极引导和培育专业、有社会责任感的租赁企业,发挥其在房源整合、专业运营、服务提升方面的优势。同时,也要畅通租客的权益表达和救济渠道,形成良性互动、互相监督的治理格局。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