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财政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确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在流域治理领域的具体实践。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要求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治理桎梏,将“流域生命共同体”理念转化为“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制度设计,特别是要求将补偿范围从单一的流域水环境扩展至森林、草原、大气、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生态系统,充分彰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从实践维度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时代成就,是国家“江河战略”深刻变革的历史必然。“江河战略”作为国家空间治理的顶层设计,确立了“流域也要看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仍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和实践性难题。一是补偿标准的科学性问题。现有补偿多基于行政协商,生态价值核算往往难以真实反映生态服务的市场价值。如流域补偿通常以水质指标为基础,但未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等。这种碎片化的核算方式容易引发地区间争议,降低补偿政策的执行效率。二是生态补偿机制与民生发展的转化通道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生态补偿资金使用存在重硬件建设、轻产业和民生福祉培育的错配现象。如水源地补偿多用于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却未充分扶持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使得深山优质农产品无法获得市场溢价,百姓“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三是市场化补偿机制发育不足。当前横向生态补偿仍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碳汇、水权等交易试点虽已启动,但受限于交易规则不完善、市场流动性不足等因素,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社会资本进入生态补偿领域的渠道不畅。
着眼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和美丽中国建设整体要求,要持续健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化路径,打好“组合拳”。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算好“生态账”,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核算体系。特别是把老百姓、企业的损失和贡献等进行科学量化计算。
更好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如通过生态补偿资金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既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生态补偿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通过市场化补偿机制拓宽生态产品交易渠道。特别是尝试让补偿金变成创业基金,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基业长青的发展理念。
强化区域协同治理,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格局。如建立“联合河长制”,对跨界河流实行联合监测、交叉执法,杜绝监管盲区。要通过系统性的制度、政策和市场创新,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制度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