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水”重拾敬畏之心

发布时间:2025-07-19 07:38

  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太空船船员拍下一张震撼世界的照片:地球这个人类家园,在无垠宇宙中呈现出来的竟是一颗湛蓝色的“水星球”。这一在里夫金以“水圈再野化”为核心概念,指出人类正面临着水文明崩溃这一严峻挑战。所谓“水圈再野化”是指,全球变暖释放了被人类“封印”的水循环系统,加速的水文循环正引发一系列极端生态反应。干旱与洪水交替肆虐,热浪与野火席卷大陆,极地冰盖与山地冰川加速消融。

  如何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发展,又如何在发展与保护的张力间求得平衡?面对这一时代难题,里夫金给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必须培养一种以水为核心的适应性经济视角,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经济发展韧性置于价值体系的顶端。

  书中列举了大量现实中已经出现的创新动向:分布式水资源管理通过本地化、小型化系统,显著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区域韧性;“海绵城市”理念借助生态设施吸纳并净化雨水,有效缓解洪涝压力;创新技术如太阳能海水淡化等,为干旱地区带来了可持续的“淡水希望”;而倡导尊重水文自然节律的“慢水”运动,则重塑着城市规划与发展理念。这些实践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范畴,更代表着一种新经济思维与社会治理模式,在彼此印证中共同勾勒出人类与自然水系统和谐共生的可行路径,并不断激发更广泛的全球协作与创新活力。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里夫金的思考与东方的传统智慧及当代实践产生了深刻共鸣。他所倡导的对水的敬畏之心、系统治理思维以及对“水—能源—粮食”关系链的重新评估,与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当代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及“流域综合治理”实践路径高度契合。各方都摒弃了征服自然的单向思维,强调在发展中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内在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动态平衡的永续之道。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不仅彰显了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价值,也为构建全球水治理新框架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与经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