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创造就业、推动创新、促进增长的关键力量。切实为企业减负担、添动力,才能为市场增活力、为发展添效益。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一系列为企减负政策举措,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涉企收费监管、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等。随着相关政策落地见效,企业的活力与韧性稳中向好。也要看到,当前企业发展仍面临“急难愁盼”,一些减负政策未能直达,一些地区和行业的收费主体还存在“钻空子”“打擦边球”等现象,违规收费问题时有发生,民营企业领域“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现象依然存在。
政策好不好,关键看实效。在为企减负过程中,各地需着重提升政策实施效果,努力助企轻装上阵,让经营主体有更多获得感。
提升企业获得感,要让好政策不打折扣。政策如果落实不到位,不仅削弱实际效果,还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积极性。各地需要主动倾听企业等经营主体诉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细化实化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破解融资难题等惠企政策落实举措,主动上门为企业讲政策、送服务、察企情,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政策红利直达企业、应享尽享。同时,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破除政策落实“中梗阻”,确保政策精准落地,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提升企业获得感,需切实减掉隐性成本。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共查处各类主体涉企违规收费案件3042件,责令收费主体退还企业13.6亿元。这说明,在现实中,“越界收费”“搭车收费”“变相摊派”等违规隐性收费依然存在。各地需进一步完善涉企收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持续规范涉企收费行为,通过建立健全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加强评估审核,确保清单之外无政府定价收费。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强常态化宣传解读和跟踪监测,及时“把脉问诊”,完善问题线索的收集和处理机制,形成对涉企收费的全过程闭环监管。
提升企业获得感,还要积极消除其心理负担。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涉企检查中乱作为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多头、重复、高频次检查等乱象令企业“头疼”。各地需通过制度创新,着力规范涉企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评比达标示范创建等,推动执法检查“瘦身”,杜绝想查就查、想罚就罚的执法任性,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材料获取、报送、测评等环节,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进一步降低企业迎检成本。例如,江苏徐州新沂实行“执法检查事前告知、综合检查一次、轻微首违不罚”等柔性机制,拒绝“突击扰企”,避免“多头查、重复查”,以柔性执法为企业减负。